2024年即墨区文化馆培训工作总结报告
2024 年,即墨区文化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培训活动,致力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、提升群众文化素养,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。
一、培训工作概况
1. 培训项目丰富多样:全年共开设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书法、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培训课程,涵盖了从基础入门到进阶提高的多个层次,满足了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基础水平群众的文化需求。例如,针对儿童开设了创意美术、少儿舞蹈等趣味性强的基础课程;为中青年群体设置了声乐技巧、中国舞、摄影技巧等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时尚感的课程;面向老年人群体安排了书法、国画等修身养性的传统艺术课程。
2. 培训对象广泛:培训覆盖全区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,包括社区居民、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、学校学生、退休人员等,累计培训学员达到20000人次。通过与社区、学校、企业等合作,设立多个培训分点,将文化培训服务延伸到基层,让更多群众能够就近参与培训。
二、培训工作成果
1. 群众文化技能显著提升:通过系统培训,学员在各自学习的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。在音乐培训中,多名学员在区里举办的歌唱比赛中获奖;舞蹈学员在“海燕奖”第十二青岛市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大赛中表现出色,选送的两个作品分别获一等奖、三等奖;美术书法学员的作品在区文化馆展览中展示,部分优秀作品还被推荐参加市级展览,并有多幅作品获奖。
2. 文化团队建设成效斐然:以培训为基础,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骨干,组建了多个群众文化团队,如文化馆合唱团、舞蹈队、模特队等。这些团队在文化馆的组织下,积极参与区内的文化活动,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主力军,带动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。
三、培训工作亮点
1. 重点开展线下教学:邀请专业教师进行面对面授课、指导和实践操作,提高学习效果。奔赴到各镇街、各单位开展专业培训。例如,送舞蹈培训、声乐培训、大鼓培训到即墨区祥泰托养中心,为特殊残障人士开展艺术培训课程,组建文艺团队,编排的节目在市级残疾人比赛中取得了佳绩。
2.特色培训课程备受欢迎:结合即墨当地文化特色,开发了如“即墨柳腔戏曲表演”“即墨非遗榼子制作”等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。这些课程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本土文化,还吸引了众多对地域文化感兴趣的群众参与,成为文化馆培训的一大亮点。其中,“即墨柳腔戏曲表演”课程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柳腔爱好者,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四、存在问题
1. 培训场地受限: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,文化馆现有的培训场地逐渐不能满足需求,尤其是在开展大型舞蹈、合唱等集体课程时,场地略显拥挤,影响教学效果和学员体验。
2.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:尽管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,但在一些新兴文化领域,如数字艺术、新媒体文化创作等方面,师资力量相对薄弱,难以满足群众对新知识、新技能的学习需求。
五、改进措施
1. 拓展培训场地资源:积极与区内其他文化场馆、学校、社区活动中心等协商合作,争取更多的场地用于文化培训,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地点,提高场地利用率,缓解场地紧张的问题。
2.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:一方面,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,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,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;另一方面,拓宽师资引进渠道,邀请业内专家、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,充实师资力量,尤其是补充新兴文化领域的师资,完善课程体系。
2024 年即墨区文化馆培训工作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、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虽取得一定成绩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。未来,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,为推动即墨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
|